9月9日,长江现货1#铜价报79970-80010元/吨,均价报79990元/吨,小跌10元/吨。
当AI数据中心以“每度电消耗0.3公斤铜”的惊人效率重塑全球算力版图,铜——这个工业时代的“红色金属”,正站在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的交汇点,演绎着数十年未见的超级周期。
科技引擎:AI狂潮催生“铜需洪峰”
未来十年,仅新建AI数据中心就将吞噬年均40万吨铜,2028年峰值需求直逼57.2万吨。叠加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的“绿色需求”,全球铜总需求预计2035年达3500万吨,而供应端即便算上矿山扩建,届时产量仅2900万吨,600万吨缺口如悬顶之剑。高盛警告:采矿投资不足与AI用电激增,或让铜市长期陷入“结构性短缺”。
政策风暴:特朗普关税点燃“价格核爆”
美国对进口铜祭出50%关税重锤,COMEX铜价瞬间冲破1.3万美元/吨,伦铜则因价差套利陷入9700美元/吨的“洼地”。关税逻辑清晰:保障国防、电网等战略领域供应链安全,但代价是下游行业面临短期短缺,铜价被迫进入“结构性上行通道”。自由港-麦克莫兰股价应声涨超2.5%,矿企成直接受益者。
供应扰动:矿山事故与气候阴云
智利曼托韦德矿场因机械故障产能减半,虽短期影响有限,却暴露供应链脆弱性。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干旱等气候风险,可能进一步削弱乐观产能预期。卡普斯通矿业股价年内飙升23%,市场更看重其“优化项目”带来的长期利润扩张。
机构博弈:持仓分歧中的“铜牛共识”
伊洛铜业机构持股高达71.3%,虽683资本减持27.1%,但德卡德、GMT等对冲基金大幅加仓,共识评级“适度买入”,目标价23.5美元,较现价溢价57%。财报显示“盈利超预期、营收不及预期”的分化,但机构用真金白银投票:短期波动不改长期看多逻辑。
中国力量:进口洪流验证“需求底气”
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中国8月铜精矿进口276万吨创四个月新高,洋山铜溢价涨至58美元/吨,人民币升值更让美元计价金属“更便宜”。澳新银行指出:低加工费虽抑制冶炼利润,但进口平价优势与国内产量减弱预期,将持续支撑9月精炼铜进口强度。
结语:铜市站在历史转折点
从AI数据中心到特朗普关税,从矿山停产到机构持仓,铜价的“破纪录波动”与“台阶式上涨”背后,是科技革命、政策博弈、大国需求的三重共振。未来铜市,既是能源转型的“必争之地”,也是资本市场的“风险与机会并存的战场”。投资者需警惕短期波动,但更应看到:在绿色革命与数字革命的双重驱动下,铜,或成为21世纪最性感的“硬资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