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能源局近日宣布,全省已核准建设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1230万千瓦,投运新型储能248万千瓦,未来将形成以抽水蓄能为主导的“超级充电宝”集群。目前,罗田县已建成白莲河、天堂两座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127万千瓦),并规划在黄冈地区新增平坦原、紫云山等3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电力调节枢纽。省能源局局长熊江涛表示,这些项目将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性,推动能源供需格局转型,助力湖北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在全球碳中和节奏加快、可再生能源占比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储能已被视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消纳高比例绿电的“压舱石”。而材料环节的技术路线与供应格局,正成为决定产业成本、安全和可持续性的首要变量。电化学、机械及前沿固态、氢能等细分赛道对有色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需求呈“多点开花”态势,供应链本土化、资源替代与循环回收同步提速,行业正步入“材料定义系统”的新阶段。
电化学储能:锂电仍占主导,钠电、液流加速补充
国内新增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超过85%,其材料体系已高度成熟。正极环节,磷酸铁锂(LFP)凭借成本优势占据60%以上份额,三元材料(NCM/NCA)在高端项目中仍保有一席之地,富锂锰基(LMR)处于万吨级量产验证期;
电解液仍以六氟磷酸锂(LiPF₆)体系为绝对主力,固态电解质(硫化物、氧化物)进入10 MWh级示范。集流体用铝箔、铜箔正向高纯、超薄方向迭代,8 μm锂电铜箔出货占比已低于15%,4.5 μm产品批量交付。
材料多元与本土化并进,供应链安全仍是主线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储能行业对镍、钴、锂、钒、铜、铝六大有色金属合计需求预计达310万吨,其中锂、钒年增速分别高达28%、32%。在资源端对外依存度仍高、地缘风险频发的背景下,钠离子、铁铬液流等“去稀缺金属”路线将持续获得政策与资本倾斜;
同时,固态电解质、氢能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国产化率有望在三年内由40%提升至70%。行业共识在于,材料端的每一次替代与回收,不仅关乎成本曲线,更决定了中国储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安全与话语权。
【仅供参考,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