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11月24日,长江综合钨粉均价报777500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500元,在近期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分化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劲的价格韧性。
供应端:开采指标收紧+库存低位,刚性约束凸显
钨粉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供应端的刚性收缩,而政策调控则是这一格局的关键推手。早在2025年4月,自然资源部便下达了年度第一批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明确全年第一批钨矿(三氧化钨含量65%)开采指标为58000吨,且实施严格的指标管理机制——不仅不再区分主采与综合利用指标,还对停产矿山、证件过期矿山直接取消指标分配资格,从源头遏制了超产、滥采行为。
这一政策的后续影响在四季度集中显现。据行业调研显示,截至11月中旬,国内重点钨矿企业的第一批指标已基本消耗完毕,部分中小型矿山因未获得新指标已陆续进入停产状态。即便大中型共伴生钨矿可获得指标倾斜,但从指标申请到实际投产存在1-2个月的周期,短期难以形成有效供应增量。与此同时,钨产业链库存持续处于低位运行,当前国内钨精矿社会库存不足8000吨,仅能满足下游15-20天的生产需求,而钨粉库存更是降至500吨以下,为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供应端的紧平衡态势为价格上涨提供了坚实支撑。
行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动态进一步印证了供应紧张的现状。国内钨业龙头厦门钨业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公司当前钨粉生产已满负荷运行,订单交付周期较三季度延长3-5天,部分高端钨粉产品已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另一家龙头企业章源钨业也表示,受上游钨精矿供应限制,公司钨粉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0%左右,短期内暂无扩产计划。
需求端:下游多点开花,刚性需求释放
与供应端收紧形成呼应的是,下游多领域的需求复苏为钨粉价格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钨粉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硬质合金行业近期表现亮眼。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1月上半月国内硬质合金刀具产量同比增长18.2%,其中用于汽车模具、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的高端硬质合金刀具产量同比增幅超30%。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汽车轻量化带来的模具加工需求激增,单台新能源汽车的硬质合金刀具用量较传统燃油车增加25%以上,直接拉动了钨粉的刚性需求。
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增长同样值得关注。近期国产大飞机C919的批量交付带动了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热潮,而钨基高温合金材料因其优异的耐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发动机涡轮叶片制造。据航空工业集团公开信息,11月国内航空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产量同比增长22.5%,对高端钨粉的采购量较上月增加15%。此外,光伏行业的扩产潮也为钨粉需求提供了增量,光伏硅片切割用的碳化钨喷嘴需求同比增长25%,进一步放大了需求端的增长效应。
下游企业的补库行为则加速了需求释放。在经历三季度的库存去化后,11月以来国内主要硬质合金生产企业开始进入集中补库周期,据调研,头部企业钨粉采购量环比增长12%-15%,中小企也纷纷跟进采购,市场呈现“刚需采购+补库备货”的双重需求特征。
市场端:情绪升温助推,价格预期向好
供应紧平衡与需求复苏的共振,推动市场情绪持续升温,成为钨粉价格上涨的“催化剂”。从现货市场交易情况来看,11月24日国内钨粉贸易商报价普遍上调2000-3000元/吨,部分持货商因看好后市行情选择惜售,市场实际成交价格向报价靠拢。据了解,当日钨粉成交量较上一交易日增长20%,呈现“量价齐升”的良性态势。
政策面的利好预期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信心。有行业消息称,自然资源部2025年第二批钨矿开采指标可能低于市场预期,且将重点向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大中型矿山倾斜,这意味着未来半年国内钨矿供应仍将维持偏紧格局。机构分析指出,在供应刚性约束与需求稳步增长的背景下,钨粉市场的供需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价格存在持续上行的空间。
后市展望:短期稳中有升,中长期看供需格局
短期来看,钨粉价格有望维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供应端,第二批开采指标落地前,市场货源紧张的局面难以缓解;需求端,年末是下游制造业的生产旺季,硬质合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需求将持续释放,叠加企业补库需求的延续,将为价格提供有力支撑。预计12月钨粉价格可能突破79万元/吨,创下年内新高。
中长期来看,钨粉价格走势将取决于供需格局的演变。供应端,国内钨矿开采指标的刚性管控将成为常态,而海外钨矿资源开发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弥补国内供应缺口;需求端,随着高端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钨粉的高端化需求将不断增长,尤其是超细钨粉、纳米钨粉等高端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机构预测,2026年全球钨粉需求有望同比增长12%以上,供需缺口的扩大将推动价格中枢稳步上移。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