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镍钴稀土等关键金属需求重构在即,一场由固态电池技术驱动的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重估已然开启。
全球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正逐渐明朗,半固态电池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量产,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预计将在2028年后。
这一预测与全球主要电池企业的产业化节奏高度吻合。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锂、镍、钴、稀土等关键金属的需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一场关乎有色金属行业未来格局的变革正在到来。
01 量产时间表划定,产业进程加速
全球全固态电池领域正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根据各企业公布的时间表,宁德时代计划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比亚迪则计划于2027年前后启动固态电池的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丰田汽车研发的高性能全固态电池仅需10分钟即可充满,续驶里程有望超1200公里,计划于2026年进行量产。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信息显示,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节点锁定在2027年。
技术路线也逐渐清晰。当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随着标准逐步完善,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02 关键金属需求重构,新兴材料崛起
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将重塑有色金属行业格局。锂、镍、钴等“刚需金属”地位强化,锗、银等小金属迎来结构性机会,而铝、铜的应用场景也将随技术迭代持续扩展。
锂需求总量预计提升20%以上,且对金属纯度、形态提出更高要求;高镍三元正极仍是主流选择,钴需求虽逐步减量但仍不可或缺。锆、镧、铟等成为关键新兴材料——锆用于LLZO电解质,镧提升电解质稳定性,铟用于界面缓冲层。
随着“新三样”回收潮的临近,相关有色金属产品的原料回收越来越具有商业价值。《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将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光伏组件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支持符合要求的再生铜、再生铝、溅射后金属靶材、电池黑粉等再生资源进口。
03 供应链安全与资源战略升级
全球钴资源供应紧张态势为有色金属行业敲响警钟。刚果(金)已实施钴资源配额制,供给收紧且需求刚性,钴资源价格快速飙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正通过《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等政策,强化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方案提出,2025—2026年,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铜、铝、锂等国内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
回收产业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因锆、镧等稀有金属价值高,电池回收的经济性与战略意义显著增强。我国作为新能源材料的生产大国,包括钴、镍在内的战略资源以产品的形式出口海外,如果我们能实现产品走出去,也能实现废品收回来,并实现高效、安全再利用,无疑将强化相关产业的发展韧性。
04 产业协同与技术攻关
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技术定型-小批量量产-场景验证”的关键阶段。先导智能等企业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并在核心设备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产学研协同成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重要路径。2024年成立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正在发挥关键作用,该平台整合顶尖研发资源,推动专利共享,集中攻坚界面、成本等共性难题。
固态电池领域存在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包括聚合物固态电池、氧化物固态电池以及硫化物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比能量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
05 市场应用与未来展望
未来五年将是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攻坚期,也是产业链生态的战略整合期。根据《2025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预计,2035年全球固态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900GWh。
市场将呈现梯度落地特征。全固态电池将率先在低空经济与高端消费电子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到2031年,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电池市场规模或达百亿元级。航空动力领域将成为首批规模化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30年后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全固态电池2027年开始装车验证,真正形成规模可能需要5年到10年时间,预计2030年实现量产。
全球全固态电池产业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量产。随着2028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的临近,锂、镍、钴、稀土等有色金属的需求结构将迎来深刻重构。
对于有色金属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能够前瞻性布局关键金属资源、掌握高端材料技术的企业,将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一场属于关键金属的超级周期,已经悄然启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有采用AI辅助,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