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波动牵动市场神经
2025年11月18日,广期所碳酸锂主力2601合约延续偏强运行姿态,不过午后涨势收窄。15:00收盘价报93520元/吨,上涨860元/吨,涨幅0.93%;全天成交量增加120,805手至1,487,724手;持仓量减少78,597手至484,357手;现货市场成交态势整体向好,持货商继续挺价出货,下游采购商刚需多采,交投活跃度继续上升,带动全天买兴。
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综合电池级碳酸锂99.5%报91000元/吨,单日上涨2,700元/吨,环比10月9日上涨23.90%;工业级碳酸锂99.2%报89150元/吨,单日上涨2700元/吨,环比10月9日上涨24.60%;
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白色石油”,碳酸锂的价格走势不仅关乎锂矿企业的命运,更直接影响着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本结构。本文将从供需基本面、资金博弈、政策预期三大维度进行剖析碳酸锂市场的现状与未来。
一、供需双强:短期缺口与长期隐忧并存
1. 供应端:产量持平,进口激增,复产悬念待解
当前碳酸锂供应呈现“国内稳、海外增”的格局。国内方面,10月产量环比增长5.7%至9.23万吨,11月环比变化不大,但江西枧下窝矿山的复产进度成为关键变量。该矿山需完成出让金补缴、采矿许可证申请等流程,预计复产时间推迟至12月后,短期内供应增量有限。海外方面,智利10月出口至中国的碳酸锂环比增长46%至1.62万吨,成为供应端的重要补充。然而,随着价格攀升,部分锂矿企业可能提升开工率,12月供应缺口或较11月收窄。
2. 需求端:储能爆发,动力抢装,下游刚需强劲
需求端的表现堪称“亮眼”。储能领域,1-10月储能电芯产量达409.4GWh,同比增长55%,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超97%,成为需求增长的核心引擎。动力电池方面,受2026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退坡影响,年末抢装潮涌现,预计11-12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将升至60%,带动碳酸锂需求环比增长4%至11.46万吨。此外,下游采购商“刚需多采”,持货商挺价出货,交投活跃度持续上升。
3. 库存端:去库加速,周转天数创历史新低
社会库存连续13周下降至12.05万吨,库存周转天数降至28.1天(期货上市以来最低),其中下游去库速度更快。低库存叠加仓单库存低位,成为短期价格的重要支撑。但需警惕的是,若12月供应增量超预期,库存去化节奏可能放缓。
二、资金博弈:持仓创历史新高,盘面波动加剧
当前碳酸锂期货市场呈现“高持仓、高波动”特征。主力合约持仓量接近50万手,加权合约持仓超100万手,资金博弈激烈。多头逻辑聚焦于“低库存+需求增长”,而空头则担忧“供应释放+终端需求季节性回落”。例如,10月新能源汽车零售环比下降1.3%,动力端前置消费后一季度或迎淡季;储能领域虽装机增速预期超40%,但10月新增投运规模同比、环比双降,项目周期影响显现。此外,江西锂矿复产时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盘面波动。
三、政策与预期:宏观向好与结构性矛盾交织
1. 政策驱动:购置税减免退坡催生抢装潮
2026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退坡,导致今年年末动力电芯抢装现象显著。这一政策红利虽短期提振需求,但长期可能透支未来消费,需关注2026年需求增速是否可持续。
2. 储能预期:装机增速超40%,需求增量可观
储能市场被视为锂电需求的“新增长极”。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签订的3年200GWh大单,印证了储能电池紧缺逻辑。中信建投预测,储能下游投资运营环节的超额利润将通过中上游涨价向材料、电池等环节传导,锂电产业链弹性较大。
3. 机构分歧:大和“看空”与市场“看多”对垒
大和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锂供应过剩7.6万吨,明年锂价维持7.5万-9万元/吨区间,上行空间有限。而国内分析师则强调“11月去库超1.2万吨,基本面支撑较强”,短期价格或维持偏强震荡。机构分歧的背后,是对供应释放节奏和需求持续性的不同判断。
四、后市展望:短期偏强,长期需警惕供应释放
综合供需、资金、政策三方面因素,碳酸锂市场短期或延续偏强震荡态势:
支撑因素:低库存、储能需求爆发、政策驱动抢装潮;
压制因素:供应端复产预期、终端需求季节性回落、资金持仓扰动。
长期来看,需关注三大变量:
江西锂矿复产进度:若12月顺利复产,供应缺口将收窄;
储能项目落地情况:装机增速是否符合预期,避免“纸上谈兵”;
政策边际变化: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退坡后,需求能否自主增长。
结语:碳酸锂的“黄金时代”尚未终结,但风险已悄然累积
碳酸锂市场正经历一场“供需双强”与“资金博弈”的双重变奏。短期来看,低库存和储能需求爆发为价格提供了坚实支撑;但长期而言,供应释放节奏、终端需求持续性以及政策边际变化,将成为决定价格走向的关键。对于产业链企业而言,需在“抢抓短期机遇”与“防范长期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则需警惕持仓扰动和预期差带来的波动风险。碳酸锂的“黄金时代”或许尚未终结,但市场的理性与谨慎,终将取代狂热与投机。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