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长沙望城的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顺利完成储气密封循环试验,试验压力一举突破18兆帕,连续通过“双168小时”高低压循环与长时保压验证,储气库密封性、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全部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并被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能源网等权威媒体同步确认。这意味着我国不仅掌握了全球最高压力等级的人工硐室储气成套技术,也为压缩空气储能(CAES)从示范走向大规模商业化扫清了最后的技术障碍。
技术层面,项目团队首创“刚柔复合密封体系”与“围岩承载理论”,在深达110米的岩层中构建出可承受20兆帕极限压力的双洞试验舱,既解决了高压气体长期封存的世界级难题,也为后续氢气、天然气、氨气等多介质储能提供了可复制的工程模板。与甘肃酒泉正在建设的300兆瓦级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工程形成“实验室—工程现场”闭环验证后,预计年底并网的首台(套)机组每年可向西北新能源基地输送近6亿千瓦时调峰电量,直接提升当地绿电消纳能力约8个百分点。
市场层面,储能赛道资本热度迅速升温。8月18日,中国能建A股午后放量拉升逾2%,压缩空气储能概念指数单日上涨4.3%,陕鼓动力、金通灵等核心设备商涨幅居前;多家券商在最新晨会中提示,随着18兆帕技术路线全面打通,2026年起国内新增CAES装机有望由百兆瓦级跃升至吉瓦级,对应年均投资规模或突破千亿元级别。叠加欧洲、北美相继启动GW级长时储能采购计划,国产密封材料、大功率压缩机、岩洞施工装备出口订单已出现加速迹象。
有业内人士指出,人工硐室方案虽可显著降低对盐穴、矿洞的地理依赖,但前期地质勘探、洞室开挖及密封施工成本仍高于传统盐穴路径,项目资本金比例普遍高于30%,融资结构对电价波动敏感。此外,压缩空气储能度电成本当前在0.4—0.5元区间,距光伏+锂电联合调峰的盈亏平衡线仍有下探空间,需要规模化与设备国产化继续降本。
短期看,政策补贴与容量电价机制落地速度将决定2025—2027年的装机斜率;中长期,能否在氢储能、油气战略储备等多场景复制,将是决定产业天花板的关键变量。
【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