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出口锂电池的通关时长已压缩80%以上:出海注入新动能

出口锂电池的通关时长已压缩80%以上:出海注入新动能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2025年8月25日,海关总署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通过创新监管模式,进口矿产品与出口锂电池的通关时长已压缩80%以上。此举不仅大幅提升跨境物流效率,更以智能化查验技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同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为“中国制造”出海注入新动能。

2025年8月25日,海关总署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通过创新监管模式,进口矿产品与出口锂电池的通关时长已压缩80%以上。此举不仅大幅提升跨境物流效率,更以智能化查验技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同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为“中国制造”出海注入新动能。 

此次通关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多项机制创新。
海关总署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智能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高风险货物的精准拦截,而对低风险货物则采取“秒放”通关。以锂电产品为例,其通关周期从过去的平均5天缩短至1天内,有效解决了新能源产业链的供应链痛点。在进口环节,智能化设备可自动完成放射性检测、成分分析等流程,单批货物查验时间减少70%。

在保障质量安全方面,海关总署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中国制造品质护航行动”,针对出口商品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2025年上半年,全国口岸累计拦截不合格进口商品2.1万批次,涉及金额超50亿元,其中包括多起进口矿产品短重案件,为企业追回损失近百亿元。

政策红利的释放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在新能源领域,锂电池出口“绿色通道”的开通,使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能够更快响应欧洲市场需求,某头部企业欧洲工厂的原材料供应周期缩短,有力支撑了当地产能扩张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通关便利化与环保要求正在形成协同效应。海关总署对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实施差别化通关政策,今年上半年,不符合碳排放标准的进口矿产品被拒数量同比增加24%。

随着区域贸易协定的深化实施,中国与东盟、日韩等地的通关协作将进一步优化,而“智慧海关”体系的完善将持续巩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