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长江综合金属钕均价报766250元/吨,单日下跌10000元/吨,周累计跌幅达25000元/吨;氧化钕同步下跌至625000元/吨。这一价格异动引发市场热议——在8月中国稀土出口量环比微降3.4%但出口金额暴增51%至5500万美元的"量减价增"背景下,为何国内钕价持续承压?
一、海外需求分化:欧洲订单激增与东南亚"囤货潮"
海关数据显示,1-8月中国稀土累计出口44355.4吨,同比增长14.5%,但8月单月出口量环比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复苏带动钕铁硼永磁材料需求激增,德国巴斯夫、法国法雷奥等企业订单同比增长25%,直接推高出口单价。然而,东南亚地区因担忧未来出口管制政策,出现大规模"抢货式"采购,导致短期出口量增长被透支,国内市场供应压力骤增。
二、国内调控升级:从"总量管控"到"全流程追溯"
2025年4月商务部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8月22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北方稀土作为行业龙头,近期在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启动拍卖销售模式,通过实际成交研判下游价格接受度。这种"价格发现"机制虽提升市场透明度,但也暴露了部分中小磁材企业因成本压力减产的现象,导致短期需求疲软。
三、金融资本博弈:ETF放量与资金流向分化
稀土ETF嘉实(516150)9月以来日均成交额达4.16亿元,较二季度增长560%,显示资本对稀土板块的长期看好。但值得注意的是,9月11日半导体板块指数单日暴涨4%,部分资金从稀土板块抽离转向科技股,形成"跷跷板效应"。同时,国际金价突破3600美元/盎司,黄金储备"十连增"背景下,部分避险资金转向黄金,间接影响稀土板块估值。
四、技术迭代压力:固态电池与AI芯片的"替代焦虑"
宁德时代合肥工厂5GWh全固态电池产线投产,良品率65%,能量密度达450Wh/kg,预计2026年量产500Wh/kg产品。这种技术突破可能对稀土永磁材料形成长期替代压力。同时,海光信息国产x86 CPU获大基金二期增持,AI服务器算力需求激增,部分钕铁硼应用场景可能被硅基材料替代,形成中期需求压制。
综上所述,当前钕价下跌是海外需求分化、国内调控升级、金融资本博弈和技术迭代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来看,随着"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到来,新能源汽车订单释放可能支撑价格企稳;但长期需关注出口管制政策细化、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及AI芯片替代进程。投资者应警惕短期价格波动风险,同时把握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长期配置价值。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