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钴市再传涨声!长江现货1#钴均价报404000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000元,成功站稳40万元大关之上。2025年以来钴价持续上行的延续——从年初17.1万元/吨到如今的40.4万元/吨,涨幅已超136%。在新能源产业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此次钴价再涨的动力源自何处?未来涨势又能否持续?
三重动力共振,推升钴价再创新高
供给端的“卡脖子”因素尤为突出。作为全球76%钴产量的来源地,刚果(金)的出口管控持续加码,成为钴价上行的核心引擎。USGS数据显示,2024年刚果(金)钴产量达22.0万吨,占据全球绝对主导地位。但2025年以来,该国先实施为期数月的出口禁令,后以配额制替代,全年配额同比缩减42%,剩余可出口量不足1.5万吨。更关键的是,11月该国分配的钴出口配额仅7250吨,即便较10月翻倍,仍难以填补全球供给缺口,机构测算此前的禁令已导致全球钴供应缩减约20万吨,占年需求量的40%。国内市场同样面临供给压力,截至近期国内电解钴社会库存已降至2800吨,仅能满足10天需求,创近三年新低,贸易商看涨惜售情绪进一步加剧现货紧缺。
需求端的多点爆发则为钴价提供了坚实支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核心驱动力,10月国内多家车企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比亚迪销量达44.17万辆,零跑交付70289辆刷新造车新势力纪录,蔚来、小鹏亦创单月新高。这些热销车型中,搭载三元锂电池的高端车型对长续航的刚性需求,直接拉动钴消费——单车钴用量可达5-10公斤。与此同时,新兴领域需求持续扩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单台钴用量10-12公斤)、半固态电池量产,仅这两大领域就新增钴需求超1.5万吨。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国防部计划重新发布5亿美元钴产品采购公告,进一步为市场注入信心。消费电子领域的复苏同样不可忽视,5G、AI等技术商业化推动钴酸锂正极材料产量同比增长17.6%,形成需求端的多重支撑。
成本与情绪的双重加持则放大了涨势。环保政策加码推动冶炼厂设备升级,叠加能源、物流成本上涨,钴冶炼成本持续上行。而低库存背景下,年末下游电池厂、材料企业集中补库,“抢货”氛围浓厚,同时资金对稀缺资源的配置需求增加,共同推动现货价格加速上涨。
短期高位震荡,中长期上行趋势明确
从市场格局来看,钴价的强势表现有望延续,但不同周期的走势将呈现差异化特征。
短期来看,四季度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旺季,叠加年末补库需求集中释放,钴价大概率维持高位震荡态势。当前库存仅能满足短期需求,而刚果(金)11月配额有限,运抵国内的原料难以快速填补缺口,供需紧平衡格局短期难逆转。机构预判,1-2个月内钴价将在40万-42万元/吨区间运行,不排除突破区间上限的可能。
中长期来看,钴价上行趋势具备强支撑。供给端,刚果(金)出口配额政策或持续至2027年,原生钴供应增长受限,而新矿投产周期长、成本高,难以快速缓解紧缺。需求端,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储能规模化趋势不变,2026年全球钴需求预计突破32万吨,供需缺口将维持在8万吨左右。多家机构给出乐观预判:华泰证券认为2025-2027年钴价将迎来周期性上行,价格中枢在35万元/吨以上;华西证券则指出,随着库存耗尽,钴供给将愈发紧张,2026年价格中枢或升至43-45万元/吨。
需警惕潜在变量风险:一是格林美等企业再生钴产能加速释放,前三季度格林美已回收钴资源超6000吨,若再生钴供应提升,或对原生钴价格形成牵制;二是无钴电池、低钴高镍电池技术迭代加速,若市占率提升过快,可能削弱长期需求;三是刚果(金)配额政策出现松动,将直接影响供给预期。
行业重构加速,资源掌控者成最大赢家
钴价暴涨正深刻重塑产业链格局。上游资源企业已率先受益,洛阳钼业上半年净利润达86.71亿元,同比大增60.07%;华友钴业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42.16亿元,同比增长39.59%。为应对供给不确定性,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华友钴业在印尼建厂实现70%以上原料自供,盛屯矿业在刚果(金)形成“矿山—粗炼—电解”闭环,厦钨新能则与格林美签订长单锁定45万吨原料。
对于下游企业而言,成本压力倒逼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协同,“减钴”“无钴”技术研发加速,同时电池厂入股矿企、签订长期协议成为常态。这场由资源短缺引发的涨价潮,正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资源保障”转型。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