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国内铜价连续三日下跌,长江现货1#铜价报86100元/吨,较前一日下跌520元,现货升水小幅上涨40元/吨至170元/吨;上海地区1#铜价报85990元/吨,较前一日下跌510元/吨,现货升水报60元/吨;广东现货1#铜价报85920元/吨,较前一日下跌570元/吨,现货报贴水10元/吨;反映当前国内趋于供需矛盾差异及现货流动性分层加剧。
期货市场延续跌势,沪铜主力2512合约破位下跌至85650元/吨,跌幅0.88%。亚盘时段,伦铜亦震荡下挫,最新报价10723美元/吨,跌幅0.40%。这一波“三连跌”行情,表面看是市场情绪的短期宣泄,实则暗藏供需、宏观与资金的多重博弈。
一、短期驱动:宏观压力与需求疲软共振
美联储政策“三足鼎立”,美元走强压制铜价
当前美联储内部鸽派、鹰派与中间派分庭抗礼,12月降息概率骤降至40%。美元指数强势攀升,直接推高其他货币持有者购买铜的成本,抑制全球需求。与此同时,全球股市低迷、黄金价格回调,资金从有色板块加速撤离,进一步加剧铜价下行压力。
需求端“喜忧参半”,传统领域拖累明显
尽管电网投资与可再生能源领域需求强劲,但建筑、汽车、制造业等传统终端市场仍无回暖迹象。国内铜杆、线缆开工率弱于去年同期,下游加工企业仅维持刚需采购,高铜价与升水回温进一步抑制补库意愿。非洲雨季导致坦桑尼亚港口运行效率下降,11月下旬铜元素进口或偏紧,但这一利好被国内需求疲软部分抵消。
供应端“扰动不断”,但韧性超预期
海外矿山扰动持续发酵:刚果(金)卢阿拉巴州铜矿山体滑坡致30余人死亡,省内手工采矿活动紧急暂停;Grasberg矿山减产削减2026年供应预期27万吨;Collahuasi、Antofagasta等矿山产量指引下调。然而,中国精炼铜产量韧性惊人,1-9月同比增长10%至1112万吨,全球精炼铜供应增幅仍有望维持在1%以下,为铜价提供底部支撑。
二、中期矛盾:结构性紧缩与短期平衡的拉锯
瑞银(UBS)最新报告指出,铜市正陷入“短期平衡但长期紧缩”的矛盾格局:
供应端:矿山生产中断、评级下调与投资者对硬资产的兴趣升温,推动投机性头寸居高不下。预计2026年全球矿山供应增幅不足1%,精炼铜产量增幅同步放缓。
需求端:全球电网与可再生能源投资驱动需求增长约3%,但传统领域需求疲软或拖累整体表现。瑞银警告,短期内基本面收紧难以支撑铜价持续突破11000美元/吨,但长期供应短缺与库存下降将夯实价格底部。
三、资金与库存:持仓高企与低库存的“脆弱平衡”
当前铜价边际回落,但持仓绝对水平仍处高位,LME铜库存持续低位运行,显示资金对铜的配置兴趣未减。国内社库周末减少7300吨至19.38万吨,但11月下旬消费淡季氛围渐浓,下游开工率下滑、补库意愿低迷,或限制铜价反弹空间。进口窗口时而关闭,进口货源冲击有限,但高铜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已逐渐显现,日内对盘交易冷清即是明证。
四、后市展望:8.5-8.8万区间震荡,关注两大变量
价格区间:铜市短期或维持8.5-8.8万元/吨区间震荡,上周高位空单可背靠8.8万元持有,2512期权临近到期,可尝试执行价8.4万元买入看跌期权。
关键变量:
海外金融市场:美联储政策转向、美元指数走势、全球股市与商品联动效应;
国内库存表现:社库去化速度、进口窗口开放时机、下游补库节奏。
五、风险提示:黑天鹅事件或打破平衡
需警惕以下风险:
刚果(金)矿山事故进一步升级,引发供应端连锁反应;
美联储意外加息或降息,引发全球资产价格重估;
中国稳增长政策加码,刺激传统领域需求超预期回暖。
结语:铜价“三连跌”并非趋势反转,而是短期宏观压力与中期供需紧缩博弈的结果。在美元强势、需求疲软与供应扰动交织的复杂背景下,铜市正步入“高位震荡”新阶段。投资者需摒弃单边思维,紧盯海外金融动态与国内库存变化,在波动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