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5年7月21日,长江综合铟均价报2740元/千克,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0元/千克。这一价格异动背后,是二维硒化铟材料突破、平板显示行业复苏以及环保政策收紧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更折射出市场对铟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前景的乐观预期。
一、需求端:二维材料突破与平板显示复苏双轮驱动
1. 二维硒化铟材料突破,半导体领域需求激增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团队近日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宣布成功制备出直径约5厘米的二维硒化铟(InSe)晶圆。这种材料电子迁移率远超传统硅基材料,开关特性接近理论极限,被视为“超越硅基电子的潜力选手”。更关键的是,该研究实现了大面积、高质量硒化铟晶圆的可控制备,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拓展:二维硒化铟晶圆的应用前景:
芯片领域:二维硒化铟晶圆可大幅提升芯片性能,降低能耗,有望在高端芯片、柔性电子、量子计算等领域广泛应用。
新能源领域: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转换效率高,被视为“下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铟作为核心材料之一,需求持续增长。
2. 平板显示行业回暖,ITO靶材需求激增
深天马A等面板企业近日披露业绩预告,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车载、专业显示业务增长超25%。全球平板显示市场复苏,中国厂商加速布局高端产品线,直接拉动铟在ITO靶材(氧化铟锡)领域的需求。
二、供应端:环保政策趋严,进口依赖度降低
1. 国内环保政策收紧,铟矿开采成本上升
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推进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广高效稳定冶炼技术。湖南、江西等铟主产区环保督察常态化,部分中小矿企因废水排放不达标被要求限产整改,市场供应趋紧。
2. 进口数据波动,海外供应不稳定
2025年全球精铟消费量同比增长5.4%,但中国进口量受海外政策影响,越南、缅甸等传统进口国因政策调整,铟精矿进口量同比下降15%,进一步挤压国内供应。
三、政策与市场情绪:国家战略支持与资金关注
1. 国家政策支持,铟被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
中国将铟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2027年计划形成500吨国家储备规模。全球范围内,铟资源争夺从“产量竞争”转向“价值链控制”,长期价格中枢有望上移。
2. 资本市场关注,龙头企业股价上涨
株冶集团、锡业股份等铟龙头企业股价近期上涨,资金看好铟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
四、未来展望:短期价格或维持强势,长期关注技术替代与政策变量
短期预测:
二维材料突破与平板显示复苏需求持续,铟价或挑战2800元/千克关口。
长期风险:
需警惕二维材料规模化生产后的成本下降,以及海外铟供应多元化对价格的冲击。
技术替代风险:无铟焊带等替代品的研发可能进一步减少铟的需求,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替代。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