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破冰:国轩高科“金石电池”叩响量产大门
近日,国轩高科宣布其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进入中试量产阶段,并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这款能量密度达350Wh/kg的电池,通过钢针穿刺测试仅升温60℃,在-30℃极寒环境下续航保持率超80%,彻底颠覆了市场对固态电池“娇贵难用”的刻板印象。
技术亮点:
•安全革命:采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通过“刚柔并济”结构设计,实现20%电芯热失控无蔓延;
•性能跃升:循环寿命突破5000次(长循环型HS227),支持5C快充(30分钟充至80%);
•量产提速:中试线良率稳定在90%以上,设备国产化率100%,预计2027年形成4GWh产能。
与丰田、宁德时代等企业相比,国轩选择氧化物+硫化物复合电解质路线,既规避了硫化物空气敏感的缺陷,又兼顾了成本可控性。其首款搭载车型智己L6已累计测试里程超1万公里,计划2026年全面替换全固态电池。
二、储能炸场:南都电源2.8GWh半固态项目改写行业逻辑
当业界还在争论固态电池成本何时能降至液态电池水平时,南都电源以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拿下全球最大订单——2.8GWh独立储能项目,单项目规模相当于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的1.2%。
技术突破:
•安全降本:通过氧化物固液混合电解质+高熔点聚合物隔膜,抑制锂枝晶生长,成本较全固态降低40%;
•场景适配:在深圳超大型城市储能中实现10万次循环无衰减,汕尾海上风电场景支撑电网频率波动±0.2Hz;
•规模效应:系统能量密度430Wh/L,较传统储能提升167%,单个集装箱容量达8.338MWh。
这一订单不仅验证了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可行性,更暴露出行业痛点:储能市场对成本敏感度远超预期。南都电源通过“技术降本+场景定制”组合拳,将半固态电池度电成本压至0.6元/Wh,比磷酸铁锂电池高15%,但在高安全要求的场景中已具备替代优势。
三、产业暗战: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的终极博弈
1. 技术路线分化
•国轩系:押注硫化物复合电解质,主攻高端车用市场,与蔚来、智己深度绑定;
•南都系:聚焦氧化物固液混合技术,瞄准储能与工商业场景,已与三峡、广东能源合作;
•海外派:QuantumScape(硫化物)、Solid Power(氧化物)陷入专利混战,量产进度落后中国2-3年。
2. 成本破局关键
技术路线
|
当前成本(元/Wh)
|
2027年目标(元/Wh)
|
降本路径
|
全固态(国轩)
|
2.8-3.2
|
1.5-1.8
|
规模化生产+锂金属负极替代
|
半固态(南都)
|
1.0-1.2
|
0.7-0.9
|
界面优化+设备国产化
|
液态锂电池
|
0.4-0.6
|
0.3-0.4
|
磷酸锰铁锂迭代
|
3.商业模式创新
•国轩:与车企共建“电池银行”,通过车电分离降低用户购车成本;
•南都:推出“储能即服务”订阅制,客户按用电量付费,转移技术迭代风险。
四、行业震荡:谁将被淘汰?谁将崛起?
受益者画像
•设备商:先导智能(固态电池专用涂布机)、东威科技(复合集流体设备);
•材料商:上海洗霸(固态电解质)、容百科技(高镍正极);
•场景方:宁德时代(储能)、比亚迪(乘用车),借技术合作分羹。
高危玩家
•低端液态电池厂:若2027年半固态电池价格跌破0.8元/Wh,二三线厂商将面临50%产能淘汰;
•技术路线错误者:执着于液态电解液改良的企业,可能重蹈诺基亚覆辙。
五、未来推演:2027年固态电池产业图谱
•车用市场:全固态电池在30万元以上车型渗透率超30%,半固态电池主导15-30万元市场;
•储能市场:半固态电池在电网侧储能占比达15%,全固态电池因成本过高仍局限在特种场景;
•全球格局:中国凭借中试量产速度领先,但日韩通过专利壁垒卡住硫化物电解质咽喉。
结语:一场没有退路的能源革命
从国轩高科的量产冲刺到南都电源的储能破局,固态电池的竞争已进入“生死时速”。当技术突破与商业现实激烈碰撞,行业洗牌的残酷性远超想象——要么All in创新,要么被时代抛弃。这场竞赛的终局,或许正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所言:“不是最强者生存,而是最适应者生存。”
风险提示:技术路线迭代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摩擦。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长江有色金属网 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