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顶层设计:碳市场扩容与“双碳”目标深度绑定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盖电力、钢铁、建材等八大高耗能行业的全国碳市场,推动碳配额分配从“免费分配”向“有偿分配”过渡。当前,我国碳市场覆盖年排放量超50亿吨,占全球总量30%,成为全球最大碳定价机制。
政策工具升级:
•碳金融创新:试点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引导资金流向低碳技术研发;
•行业扩容加速: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在即,预计2026年覆盖排放量将突破70亿吨;
•惩罚机制强化:对未履约企业按碳价3-5倍罚款,倒逼企业减排。
影响传导:以电解铝为例,吨铝碳排放成本将从当前40元升至2030年的200元以上,推动绿电铝占比从25%提升至60%。
二、关键金属需求重构:新能源革命下的“新贵”与“弃子”
1. 需求爆发:新能源金属成增长极
•锂、钴、镍:全球锂需求预计从2025年的150万吨增至2035年的450万吨(CAGR 11%),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后,正极材料产能将达300万吨/年;
•铜:风光储装机激增拉动铜需求,预计2030年全球铜消费量突破3500万吨(较2025年+30%),中国“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超万亿支撑铜价;
•稀土:钕、镝等永磁材料需求随风电装机增长,2030年中国稀土消费量将占全球65%。
2. 传统金属转型:高碳品种承压
•钢铁:短流程电炉钢占比需从10%提至30%,吨钢碳排放强度下降20%;
•铅酸电池: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铅需求峰值或提前至2030年(较原预测早5年)。
三、循环经济:再生金属成“第二矿山”
政策驱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2025年再生金属产量占比达25%,2030年提升至40%。
产业实践:
•废钢:2025年中国废钢资源量超3亿吨,电炉钢成本较转炉低8%-12%;
•铝灰:年产生量超300万吨,通过“火法+湿法”联用技术回收金属铝,减排率达70%;
•动力电池:2025年退役电池超78万吨,梯次利用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技术突破:
•氢冶金:宝武集团100万吨氢基竖炉项目投产,吨钢碳排放降低25%;
•CCUS:冶金行业碳捕集成本从400元/吨降至150元/吨,2030年减排贡献率或达15%。
四、国际竞争:供应链安全与绿色壁垒博弈
1. 资源争夺白热化
•锂资源:南美锂三角(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控制全球58%储量,中国通过“锂电产业联盟”锁定海外权益矿;
•稀土:美国MP Materials重启加州矿山,但中国仍掌握90%分离技术,专利壁垒难以突破。
2. 绿色标准壁垒
•欧盟CBAM:2026年起对进口高碳钢铝征收碳关税,中国钢铁企业需额外支付12%-15%成本;
•美国IRA法案:本土电池制造补贴240亿美元,倒逼中国锂电企业赴美建厂。
五、投资逻辑:把握“技术+资源+循环”三主线
1. 技术领先型
•锂电材料:容百科技(高镍三元正极)、华友钴业(镍钴一体化);
•氢能装备:中国能建(电解槽)、厚普股份(加氢站)。
2. 资源掌控型
•铜矿巨头:紫金矿业(全球铜储量超7000万吨)、洛阳钼业(刚果金铜钴项目);
•稀土龙头:北方稀土(轻稀土配额占比60%)、中国稀土(重稀土整合平台)。
3. 循环经济型
•再生铝:怡球资源(马来西亚再生铝基地)、顺博合金(重庆基地年产能60万吨);
•锂电回收:格林美(三元前驱体回收率超95%)、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
六、风险预警
•政策波动:碳配额分配方案未达预期或引发市场震荡;
•技术替代:固态电池商业化加速可能削弱锂需求;
•地缘冲突:红海航运危机推升铜矿运输成本。
总结,当前绿色低碳转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三重驱动下,金属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重构”的深刻变革。那些能率先实现绿色技术突破、掌控优质资源、打通循环链条的企业,将在全球碳中和竞赛中占据制高点。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