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自2025年6月28日起全面实施充电宝新规,明确禁止携带无3C标识、标识模糊或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政策落地后,各地机场日均拦截的充电宝数量显著增加,大量旅客被迫在安检口弃置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然而,这些本应进入专业拆解流程的废弃充电宝,正通过二手交易平台、线下地摊等渠道悄然回流市场,形成一条威胁公共安全的灰色产业链。
在闲鱼、转转等平台搜索“二手充电宝”,部分商家明确标注“来自机场查收”,甚至附上安检筐内充电宝的照片以吸引买家。
线下市场同样存在隐患,县城手机店、校园周边摊贩以“高性价比”为噱头销售无认证产品,主要面向学生群体。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类充电宝的收购成本仅为合规拆解成本的三分之一,转售利润空间超过100%,驱使部分回收企业铤而走险。
合规回收渠道的缺失加剧了这一乱象。目前,我国具备资质的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不足,且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数消费者丢弃的充电宝被拾荒者捡拾后,流向缺乏环保设施的非法小作坊。
这些作坊在拆解过程中,直接焚烧塑料外壳或暴力拆解电芯,导致重金属泄漏和有毒气体扩散。
政策执行层面的矛盾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尽管机场与专业危废处理中心签订协议,要求拦截的充电宝必须定向处置,但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将电池组简单破坏后转卖,可破坏性处理需额外投入防爆设备,而直接转售可多赚钱。利益驱动下,即便有监管协议约束,仍有企业通过伪造台账逃避追责。
行业监管的滞后性同样不容忽视。尽管二手交易平台已加强关键词筛查,但商家通过“安检留存”“海外代购”等话术规避审查。拼多多上部分店铺甚至提供“3C认证贴纸定制”服务,帮助买家伪造合规证明。工信部白名单企业反映,当前回收体系难以覆盖零散废弃充电宝,大量产品游离于监管之外。
破解困局需多方协同发力。广州市物资再生协会建议,推广“以旧换新”模式,品牌商在销售新充电宝时提供折价回收服务,从源头减少流通量。深圳宝安机场试点“破坏性回收”系统,通过物理粉碎和化学浸出工艺分离材料,使电芯回收率提升至85%。
由充电宝引发的安全危机,暴露出当前电子废弃物治理的系统性短板。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与公众教育多管齐下,才能将“机场弃置品”真正转化为安全资源,守护公共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底线。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