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豪华车企保时捷近日宣布搁置自研高性能电动车电池的计划,这一决策折射出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战略摇摆。据IT之家援引insideevs报道,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默坦言,自建电池工厂缺乏经济可行性,尤其在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巨额投资与规模化生产的矛盾日益凸显。
保时捷原计划通过子公司Cellforce在德国南部建立年产能1吉瓦时的电池工厂,目标为旗下Taycan车型提供专属电芯,后续更规划扩建第二座工厂。然而,随着项目终止,Cellforce团队将大幅裁员约200人,剩余研发资源将被整合至大众集团旗下电池子公司PowerCo,原有技术成果或转向支持混动车型。
高端车企在核心技术布局上的审慎态度。
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呈现“强者恒强”格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占据全球超70%市场份额,新入局者面临研发成本高企、供应链管理复杂等壁垒。保时捷母公司大众集团虽已投入数百亿欧元布局电池产业链,但仍选择通过PowerCo集中资源攻克标准化电芯技术,而非分散精力开发小众高性能产品。
保时捷的困境具有行业警示意义。
一方面,电动车渗透率突破40%后,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焦虑逐渐弱化,车企技术竞争焦点转向智能化与成本控制;另一方面,电池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导致自研电池的性价比优势被稀释。
保时捷并未完全放弃电池技术路线。
Cellforce团队仍将专注于硅基负极等前沿材料研发,其成果或为大众集团固态电池计划提供技术储备。此外,保时捷911混动版将搭载V4Smart公司的高性能电芯,后者由保时捷收购后专注于小批量定制化电池开发,这种“轻资产”模式或成为车企平衡技术自主与成本控制的折中方案。
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深层矛盾在于:技术研发需要长期投入,而市场窗口期稍纵即逝。未来,车企在电池领域的博弈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加强与电池巨头的战略合作,二是聚焦差异化技术路线以构筑护城河。保时捷的“止损”之举,或许能为行业提供重新审视技术投入边界的契机。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