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爆发与产业扩张。据集邦固态电池不完全统计,2025年开年以来,全球已有15家企业密集发布固态电池新品,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500Wh/kg区间,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应用场景从新能源汽车延伸至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一场围绕“高能量密度”与“跨场景渗透”的产业竞赛已全面打响。
技术突破:锂金属负极与材料创新双轮驱动
在本周结束的CIBF展会上,赣锋锂业展出的500Wh/kg级固态电池成为焦点。该产品采用硫化物电解质搭配锂金属负极,10Ah级样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标志着锂金属负极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数据显示,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达3860mAh/g,远超传统石墨负极的372mAh/g,成为突破能量密度天花板的核心路径。
融捷能源则另辟蹊径,其第二代全固态电池在未依赖锂金属负极的情况下,通过“系统工程优化+高活性物质占比电极技术+界面主动管控技术+多粘结剂协同系统”实现450Wh/kg能量密度。聚圣•固能1号电芯则凭借原位固态化电解质技术、富锂锰基正极(克容量>260mAh/g)及预锂化硅负极(克容量>1800mAh/g),将能量密度推至400Wh/kg。
应用裂变:从新能源汽车到低空经济与机器人
尽管新能源汽车仍是固态电池核心战场(赣锋锂业、国轩高科、长安汽车等均将其列为重点),但新兴场景的渗透速度远超预期:
•低空经济:蜂巢能源78Ah半固态电池(360Wh/kg)已锁定eVTOL与人形机器人市场;天鹏电源全球首款可量产350Wh/Kg固态圆柱电池,下游覆盖电动自行车、具身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年底将完成量产验证。
•两轮车领域:纯锂新能源全固态电池率先落地北京亦庄换电工程,计划投放1500个电池与1000台合规车辆;天能股份“磐石”固态电池已与绿源、斐兔签署战略合作。
•极端环境适配:德加能源“极安”固态电池在-40℃极寒下保持90%容量;金羽新能“山海”系列半固态电池亦在寒区与热带户外验证通过。
量产进程:中试线良品率达90%,2GWh产线启动
车企与电池厂协同推进产业化:长安汽车通过投资太蓝新能源、合作赣锋锂业,逐步推进半固态至全固态电池量产,其全固态电池满电续航超1500公里;国轩高科透露,G垣准固态电池进入多家客户上车测试阶段,金石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良品率达90%,2GWh量产线设计工作已启动。
行业启示:固态电池重构能源版图
“固态电池不再是概念,而是进入性能验证与场景落地的关键期。”长江证券电新团队指出,当前行业呈现三大特征:
•技术路线多元化:硫化物电解质、原位固态化、高活性电极等技术并行突破;
•场景驱动产品定义:低空经济与机器人需求倒逼电池轻量化与高倍率性能提升;
•产业链协同加速:车企、电池厂、材料商深度绑定,推动从实验室到产线的最后跨越。
结语
当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当它的应用场景从地面延伸至空中与机器人,这场能源革命的想象空间已被彻底打开。在15家企业的技术竞速中,谁将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谁又能定义下一代电池的标准?答案或许就藏在2025年的产业浪潮中。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