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并计划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2030年建成国际接轨的碳定价机制。
自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碳交易规模稳步扩大。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超过4亿吨,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大关。此次政策进一步明确,将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除电力行业外,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将逐步纳入交易体系。
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全国碳市场正逐步完善配额分配与价格发现功能。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采用“免费分配+有偿竞价”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有偿分配比例,推动形成反映真实减排成本的碳价信号。此外,监管部门正加大力度打击市场操纵行为,确保交易公平透明。
业内人士指出,碳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为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测算,到2030年,我国气候投融资需求将达每年3.5万亿元,其中碳金融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然而,当前仍面临碳数据核算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专业能力不足等挑战。对此,政策层面已明确将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并推动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全国碳市场正加速从单一履约市场向多元化要素市场转型。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