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锂电早报:中小厂越生产越亏损?反内卷仍任重道远

锂电早报:中小厂越生产越亏损?反内卷仍任重道远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未来随着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东南亚、中东等新兴经济体的电动化进程提速,中国锂电出口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巩固优势地位,同时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升级,将是全行业面临的长期课题。

资讯一 头部企业业绩承压,市场出清加速

2025年上半年锂价持续低迷,导致锂矿企业普遍亏损。头部企业中矿资源净利降81%,融捷股份净利降48%,永兴材料净利降48%,盛新锂能亏损扩大至8.41亿元;仅盐湖提锂企业藏格矿业凭借成本优势维持盈利18亿元。

短评:传统提锂路径在价格下行周期中具有脆弱性。行业分化趋势下,具备低成本资源储备的企业正成为市场出清中的核心受益者。

资讯二 供给收缩,"反内卷"组合拳加速出击

多重因素引发供给收缩预期:宁德时代江西枧下窝锂矿停产,藏格矿业因手续问题停产,叠加中矿资源、江特电机等企业主动检修。行业协会倡议"反内卷"推动行业理性竞争,政策端与市场端共同驱动供给侧优化。

短评:宁德时代江西枧下窝锂矿停产事件成为近期行业转折点,工信部《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淘汰低效产能、行业协会倡导"反内卷"等政策组合拳,加速行业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

资讯三 价格修复,储能需求旺季临近

碳酸锂期货现货价格联动回升至8万元/吨以上,长江综合电池级碳酸锂99.5%均价报81450元/吨。矿企三季度业绩有望改善,其中盐湖提锂企业因低成本优势利润增厚显著,赣锋锂业亏损已收窄,成本管控良好的盐湖股份新建产能将释放业绩弹性。

短评:叠加四季度储能需求旺季临近,行业或迎来"价格修复-盈利改善-产能扩张"的正向循环,但需警惕高成本产能复产对反弹持续性的压制。

资讯四 五矿新能深陷业绩泥潭,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682.65万元

曾经头顶"全球新能源材料引领者"光环的五矿新能,如今正深陷业绩泥潭。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营收29.04亿元,同比增长15.85%,但归母净利润亏损2682.65万元,这已是其连续第三年亏损,2023年与2024年分别亏损1.24亿元和5.08亿元。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带动锂电池产量同比增长48.3%。然而上游正极材料企业却未能同步受益,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发酵。行业龙头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出现生产线闲置现象。这种"量增价跌"的背离态势,导致企业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怪圈。
五矿新能的经营困境具有典型性。其核心产品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的销售均价从2023年的17.03万元/吨骤降至2024年的7.66万元/吨,毛利率从18.77%断崖式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7.28%。更严峻的是,公司账面上26.65亿元货币资金与32.52亿元有息负债并存的"存贷双高"现象,暴露出资金链管理隐患。有财务专家指出,企业在拥有充足现金储备的情况下仍维持高额借贷,既不符合商业逻辑,也加剧了财务成本压力。

短评:当前困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趋势加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通过垂直整合压缩中间环节利润;另一方面,跨界资本涌入导致产能无序扩张。此外,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波动,进一步挤压了正极材料企业的利润空间。
五矿新能并非孤例。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多家企业出现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技术路线选择成为企业突围关键。高镍三元、磷酸锰铁锂等新型材料成为研发重点,但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漫长的验证周期,又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当前市场正酝酿新的变局。一方面,工信部近期表态将加强产能过剩行业监管,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储能市场的爆发为磷酸铁锂材料开辟了新赛道。

资讯五 全球锂电供应链重构:中国出口增长背后的机遇与隐忧 

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前7个月出口额达41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其中7月单月出口额突破70亿美元,环比增长6.77%。
从区域竞争格局看,广东省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首次超越福建省成为最大出口来源地,前7月出口额达106.79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26%。而曾经的“霸主”福建省则以106.59亿美元的出口额紧随其后,两省合计贡献全国近半数出口份额。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异军突起,出口额同比增幅均超100%,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德国在今年5月取代美国成为中国锂电最大出口市场,前7月双边贸易额达77.53亿美元,同比增长31.71%。这一变化既源于欧洲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带来的需求激增,也与中国企业主动开拓多元化市场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越南、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市场增速亮眼,全球锂电消费版图的持续扩散。 

短评:中国锂电产业的竞争力源于多方面优势:一是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制造各环节均有成熟配套;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镍三元、磷酸锰铁锂等新型材料加速产业化;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产业指明方向。然而,繁荣表象下亦暗藏隐忧:一方面,全球贸易壁垒逐渐高筑,欧盟碳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对中国企业形成掣肘;另一方面,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加剧,部分中小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未来随着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东南亚、中东等新兴经济体的电动化进程提速,中国锂电出口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巩固优势地位,同时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升级,将是全行业面临的长期课题。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锂电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