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8月26日讯:在美对华铜材加征50%关税的背景下,中国铜扁线制造商Wellascent以"本土化生产"破局,其位于得克萨斯州大草原城的工厂将于今年底正式投产。这一总投资1亿美元的项目,不仅成为中美贸易摩擦中企业灵活应对政策的典型案例,更折射出全球铜产业链重构的微妙态势。
关税倒逼下的"美国制造"突围
2024年,为规避美国对进口铜线及半成品铜材征收的50%关税,Wellascent启动海外建厂计划。据公司披露,该工厂2028年达产后年产能将达3000吨,主要供应Stellantis等美国本土客户。董事会成员Hazel Zhu坦言:"美国客户最初对供应稳定性存疑,但关税政策反而将质疑转化为机遇——本土生产身份让我们成为市场香饽饽。"公司预计,该厂三年内将贡献超半数海外营收。
政策矛盾:华盛顿的"甜蜜烦恼"
Wellascent的逆势布局,恰逢美国政策制定者的两难境地:一方面,项目符合"产业回流"目标,预计创造200个就业岗位并强化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美方担忧中国企业利用本土补贴与全球供应链优势冲击本土产业。这种矛盾在新能源领域已显现——部分议员曾提议取消使用中国技术的企业税收优惠。
逆流中的孤勇者:中企对美投资持续缩水
咨询公司Tidalwave合伙人卡梅隆·约翰逊指出,2019-2023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净额锐减81亿美元,多数大型企业因"地缘风险"暂停对美制造业投资。Wellascent的案例被视为"特殊个例":其曾因2025年4月美临时加征145%设备关税濒临搁浅,幸而5月中美达成90天贸易停火协议,才避免成本激增60%。
行业启示:铜材博弈进入新阶段
分析人士指出,Wellascent模式揭示三大趋势:
1)、关税策略失效:美对精炼铜未加税,但通过限制半成品迫使中企本土化,反而推动中国资本深度渗透美制造业;
2)、供应链韧性重构:跨国车企为规避政策风险,加速供应链区域化布局;
3)、政策不确定性:当前贸易休战仅是缓冲,若未来达成长期协议,Wellascent的"关税套利"模式或成中企出海范本。
总结,在全球化逆风中,Wellascent的得州工厂犹如一枚"政策棋子",既映射中美经贸博弈的复杂性,也展现企业突破围城的生存智慧。随着铜材需求持续向新能源领域倾斜,这场跨国资本与政策博弈的后续演绎,或将重塑全球铜业版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