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比亚迪宣布计划于2026年二季度在欧洲市场投入首批兆瓦级闪充桩,首批规模约200-300座,搭载于腾势品牌车型。这一技术此前于今年3月在国内发布,可实现最高1MW充电功率,实测显示汉L车型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407公里。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强调,兆瓦闪充旨在实现油电同速的补能体验,彻底解决电动车充电焦虑。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材料体系涉及金属、高分子材料及稀土元素的协同应用,其中有色金属在导电、散热、结构支撑等核心环节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铜材:作为核心导电材料,充电桩的高压线束、充电枪及内部电路均需高纯度铜材(纯度≥99.99%),单台480kW超充桩的铜用量可达传统设备的3倍以上。铜的导电率(100% IACS)直接影响充电效率,而铜铝复合排等新型材料可降低重量并提升成本效益。
铜合金:液冷散热系统广泛采用高导热铝合金(如EA-AL6063),其导热系数达200W/(m·K),较传统铜材减重30%,同时用于外壳结构以增强耐腐蚀性。
稀土材料:快充桩的IGBT模块和电感元件依赖钕铁硼永磁体(含钕、镝等稀土),单桩用量约0.5kg,超充技术普及将推动稀土需求增长。
技术突破与生态共建并进
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并非孤立进展。2025年9月,深圳“超充之城2.0”建设已建成超充站1055座,充电桩超42万个,形成覆盖核心区域的超充网络。同期,比亚迪与小桔充电、星星充电等企业达成合作,计划全国共建超1.5万座兆瓦闪充站,推动超快充技术规模化落地。技术竞赛背后,政策支持加速落地,2025年7月,中国四部门明确鼓励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要求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等核心器件国产化。
市场扩张与挑战并存
全球充电基础设施需求持续攀升。预计至2025年底,欧洲和北美工作场所充电桩将超100万个,其中欧洲直流快充桩占比从2020年的13%升至18%。中国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已达97%,乡镇覆盖率达80%,但农村地区仍面临电网改造难、运维成本高等瓶颈。
随着兆瓦级充电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新能源汽车补能效率将逐步逼近燃油车加油体验。然而,电网承载能力、跨区域技术标准统一、农村市场渗透等问题仍需系统性解决方案。可以预见,2025年将成为全球充电基础设施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的关键转折点。
【仅供参考,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