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狄大卫、邹晨和赵保丹团队宣布成功研制全球首个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
该器件通过创新的双腔结构设计,将电驱动效率与激光性能结合,为高速光通信、集成光子芯片及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
钙钛矿材料本身属于新能源/半导体前沿材料,和有色金属之间是上下游+载体的关系。
钙钛矿器件的核心原料、电极、封装乃至催化改性,未来谁掌握了高纯铯、铷、钛、锡、铜、银的提纯与靶材制备,谁就握住了钙钛矿产业化的钥匙。
钙钛矿半导体因发射光谱可调、光泵浦阈值低等优势,长期被视为激光材料的潜力候选,但电驱动技术始终是行业瓶颈。
在应用层面,该技术可突破现有光模块的能耗限制。研究团队指出,其适用于片上光互连、生物传感等场景,未来或可集成至智能手机、AR眼镜等消费电子设备中。
一方面,钙钛矿材料的低成本溶液加工特性,有望降低激光器制造成本,加速替代传统磷化铟、砷化镓等材料;另一方面,其高速调制能力为5G/6G通信、激光雷达等场景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尽管前景广阔,研究仍需攻克关键挑战。
随着技术研发的投入,持续优化器件性能,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或将重塑通信、计算与传感产业的竞争格局,成为高端半导体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支点。
【仅供参考,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