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摩根大通发布2026/27年全球铝市场展望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两年铝市将呈现"先扬后抑"的阶段性走势。报告核心预测显示,受多重利好因素共振,铝价有望在2026年第一季度逼近每吨3000美元的高位,但随着印尼铝产能集中释放,下半年起价格将面临持续承压态势。
摩根大通在报告中解析,2026年上半年铝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三重支撑。其一为铜价上涨带来的"磁性"拉动效应,作为大宗商品市场中具有强联动性的工业金属,铜价上行不仅提升了整个工业金属板块的市场关注度,更通过产业链需求预期传导形成价格共振。其二是全球铝市的供需平衡格局,当前市场未出现明显的供需错配,库存维持在合理区间,为价格上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则是短期供应端的潜在风险,局部地区产能扰动可能导致阶段性供应收缩,进一步放大价格上涨动力。
这一预测与摩根大通对金属市场的整体判断相呼应。该行此前明确对2026/27年金属市场持结构性看涨观点,尤其看好铜、铝等工业金属,认为供应端约束与能源转型带来的长期需求将形成持续支撑。市场数据显示,该行近期已上调中国铝业、中国宏桥等行业龙头企业目标价,进一步印证了对铝业短期前景的乐观态度。
报告同时强调了市场格局的潜在转折点——印尼铝产能的集中释放。摩根大通指出,印尼凭借丰富的铝土矿储备与能源成本优势,已成为全球铝产业新兴产区,其产能增长正处于"临界点",2026年将迎来集中投产潮。据统计,印尼2026年有投产预期的新增电解铝项目约4个,涉及总建成产能425万吨,投产后该国总建成产能有望突破500万吨,其中聚万项目40万吨产能计划于2026年第二季度投产,PT KAI一期50万吨产能已具备投产条件。
不过,印尼产能释放的确定性仍受电力供应制约。作为高耗能产业,电解铝吨铝直流电耗达13000-14500kWh,而印尼当前电力结构中煤电占比仍达56%,可再生能源开发进度滞后于规划。尽管PT KAI一期、聚万等自备煤电项目投产确定性较高,但南山铝业等企业外购绿电成本高昂,部分项目依赖的水电资源需2026年后才能并网,可能导致产能投放延后。摩根大通预测,这一供应增量的实际影响将在2026年下半年逐步显现,届时市场可能从供需平衡转向供应过剩,铝价将随之承压下行,预计2026年四季度铝价可能回落至2650美元/吨左右,全年均价约为2800美元/吨。
业内人士建议,上游生产企业可把握2026年上半年价格高位契机优化套保策略,下游加工企业则需提前规划原材料采购节奏,同时密切关注印尼产能释放进度及全球电力供应等关键变量对铝价的影响。此外,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近期也发布研报称,储能需求暴增与全球电力紧张可能导致铝市供应短缺提前,与摩根大通的"先扬后抑"观点形成互补,凸显了2026年铝市格局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注:文中数据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