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首条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Terfenol-D)批量化生产示范线在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建成。这一里程碑式突破,标志着我国稀土产业在高端功能材料领域成功实现从“实验室制备”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为稀土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Terfenol-D)因其优异的磁-机转换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精密传感器、深海探测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此前全球仅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掌握量产技术。此次建成的生产线采用自主创新的“定向凝固-热轧开坯-冷轧精制”工艺,解决了传统制备方法中晶粒尺寸不均、磁致伸缩系数低等问题,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生产线年产能达50吨,产品已通过中国计量院性能检测,并成功应用于某型深海声呐设备。
内蒙古自治区将稀土新材料列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高端功能材料研发。2025年《稀土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对超磁致伸缩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给予税收减免及研发补贴。市场需求方面,国防军工领域对高精度传感器的需求年增速超20%,而工业机器人用磁致伸缩执行器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突破80亿元。此次生产线投产,将有效缓解国内高端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项目攻关。其中,北方稀土提供高纯度镝、铽等关键原料,中国稀土集团旗下研究院则负责应用端开发。项目还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突破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难题。据透露,首批产品已与航天科技集团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用于某型卫星可展开天线系统。
内蒙古作为我国稀土储量第一大省,此前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此次生产线投产,将推动当地稀土产业从“卖原料”向“卖材料”转型。据测算,超磁致伸缩材料毛利率超60%,远高于传统稀土产品。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2亿元,带动下游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5G通信、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对精密驱动器件需求激增,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团队正规划二期工程,目标2026年建成全球首条百吨级生产线,并同步开发铽基复合材料等新一代产品。业内专家指出,此次突破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稀土功能材料领域已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