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量达222万辆,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3%,但环比6月下降11%。1-7月累计批发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12.4%,整体市场保持扩张态势。值得注意的是,7月批发增速超出零售增速7个百分点,显示出经销商补库需求对市场的支撑作用。
自主品牌表现尤为突出,7月批发量158万辆,同比增长20%,尽管环比下降5%,但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通过新能源车矩阵扩张,在10万-30万元价格带形成密集覆盖,成为增长核心驱动力。相比之下,主流合资车企面临更大压力,7月批发量44万辆,同比增长7%,但环比下降21%。日系、德系品牌因电动化转型滞后与自主品牌价格挤压,部分车型终端折扣率已突破20%。豪华车市场则遭遇更大挑战,7月批发量20万辆,同比下降16%,环比下降25%,创近三年最大单月跌幅,宝马、奔驰等品牌受进口车供应链波动及高端新能源车型竞争影响显著。
市场结构调整特征明显,7月新能源车批发量112万辆,同比增长45%,占乘用车总量50.5%,电动化渗透率首次突破50%。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占比超80%,成为绝对主导力量。出口方面,7月乘用车出口42万辆,同比增长5%,但环比下降12%,海外市场需求受欧洲电动化政策调整影响出现短期波动。价格层面,7月整体乘用车均价15.8万元,环比6月上涨3%,部分自主品牌通过高端化策略实现利润修复,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提升至25%。
经销商库存方面,7月渠道库存增加18万辆,库存系数从6月的1.5降至1.3,但仍高于行业1.2的警戒线。随着“金九银十”传统销售季临近,经销商或逐步放缓补库节奏,转向去化现有库存。
展望下半年,市场驱动因素包括中央财政补贴扩大至新能源车报废更新带来的置换需求,以及自主品牌新品集中上市。小米SU8、小鹏MONA M03等20款新车型计划三季度推出,覆盖15万-30万元主流市场。合资品牌也在加速转型,大众、丰田等企业计划2026年前推出10款以上插电混动车型,以应对市场变革。
崔东树指出,7月数据印证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自主品牌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持续扩张,而合资与豪华车阵营需加快转型以应对挑战。随着政策刺激与产品周期共振,2025年车市竞争或进入全新阶段。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