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海外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催生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刚性需求,欧美等海外储能市场正迎来放量窗口期。国产储能产业链凭借电芯、储能系统等核心环节的全球竞争力,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而海外厂商受政策不确定性及供应链依赖影响,经营压力加剧。
当前时点,布局海外储能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或迎来战略机遇。
需求端:能源转型加速催生增量空间
全球能源结构向新能源倾斜的背景下,储能作为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关键载体,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美国储能新增装机达2.04GW/5.03GWh,同比增幅超60%,大储项目因电价波动及政策补贴收紧预期加速落地。欧洲市场则呈现“大储接力户储”趋势,2024年新增储能装机21.8GWh,其中工商业储能占比显著提升,SolarPower Europe预测到2029年欧洲储能装机复合增速将达40.2%。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因电力短缺问题突出,储能需求亦快速释放,沙特、智利等国近年频现GWh级储能项目招标。
供给端:中国产业链主导全球竞争
中国储能企业已构建从电芯、PCS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优势。储能系统环节,阳光电源、华为数字能源等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2024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前十榜单中,七家为中国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厂商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居高不下,LGES、三星SDI等日韩企业加速转向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但核心材料与制造设备仍需从中国进口。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化产能的倾斜及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的供应链审查,倒逼中国储能企业加速海外布局。美国对华储能产品加征关税及UL 9540A等标准升级,短期内或增加出口成本,但长期看将加速行业出清,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进一步巩固地位。
后市可以聚焦具备技术壁垒、全球化渠道布局及成本控制能力的头部厂商,重点关注电芯、PCS及系统集成等高附加值环节。 随着构网型储能、液流电池等新技术商业化落地,储能系统经济性及电网适配性将显著提升。此外,储能与光伏、氢能的深度融合,以及虚拟电厂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或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