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产业链上游价格呈现分化调整态势。在六部委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释放“反内卷”政策信号后,多晶硅价格延续涨势,硅片环节报价同步上调,但下游成交尚未完全落地,市场观望情绪仍存。
多晶硅价格的小幅回升与六部委座谈会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当前明确提出要遏制低价无序竞争、规范产能退出机制,并建立成本核算指导价体系,为市场注入托底预期。受此影响,头部硅料企业通过协同限产控销策略,短期内缓解了供应压力,叠加部分下游企业逢低补库需求,推动多晶硅报价区间上移。不过,行业整体库存仍处累加阶段,8月至9月预计新增库存约2万吨,供需宽松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硅片环节的调涨则更多源于成本传导与行业自律的双重驱动。
在硅料价格回升的带动下,主流硅片企业率先上调报价,全尺寸产品价格普遍上涨0.05元/片,部分N型硅片报价涨幅更为明显。
企业普遍强调“不低于成本定价”的原则,部分低效产能因成本压力被迫减产,进一步优化了市场供给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报价上调,但实际成交仍以试探性为主,下游电池厂商对高价接受度有限,部分企业仍持观望态度,导致价格落地存在滞后性。
从市场博弈的角度看,价格调整本质上是政策预期与产业现实之间的角力。
政策端通过产能预警、价格监测试图引导行业走出“内卷”困局,而企业则需在成本压力与订单需求间寻求平衡。
短期内,硅料企业减产与硅片厂商的挺价策略可能支撑价格维持温和上行,但若下游组件端需求未能有效回暖,高价硅片的消化能力将面临考验。此外,海外市场贸易政策变动及技术迭代加速(如钙钛矿电池商业化进程)也可能对产业链价格体系形成新的扰动。
总体而言,光伏上游价格的结构性回暖更多是政策托底与市场出清共同作用的结果。后续需重点关注9月政策细则落地情况、硅料库存去化节奏以及终端电站招标需求的释放强度。对于企业而言,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强化技术壁垒、优化成本管控仍是应对价格波动的核心竞争力。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