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破解无烟煤燃烧难题,碳排放直降53%
近日,国家电投集团宣布,全球首台套660兆瓦超超临界双拱型燃煤机组在贵州织金正式全面投运。该机组专为燃烧难着火、难稳燃的无烟煤设计,通过独特的双拱结构优化煤粉燃烧效率,攻克了劣质煤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瓶颈。据测算,机组采用煤层气启停及助燃技术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传统燃油点火减少53%,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90%,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0万吨,相当于种植200万棵树木。
多能互补:构建“风光火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体系
作为国家能源局首批示范项目,该机组深度融入“风光火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通过煤电与光伏、风电、储能的协同运行,实现能源互补与稳定供电。项目年发电量约60亿千瓦时,可满足贵州省30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同时配套建设的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50万吨。
经济账本:年省7200万元煤耗成本,推动西南能源转型
机组投运后,每年可节约电煤成本7200余万元,显著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贵州金元织金清洁能源公司负责人顾剑表示:“项目通过超超临界技术提升燃煤效率,结合煤层气资源利用,将传统高污染煤电转化为低碳能源标杆,为西南地区能源结构升级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行业影响:引领全球煤电清洁化技术革命
该机组的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煤电清洁化领域迈入全球领先行列。其核心创新包括:
1.双拱燃烧系统:通过炉膛结构优化,提升无烟煤燃尽率至98%以上;
2.智能调控平台:集成AI算法实时优化燃烧参数,降低能耗5%-8%;
3.碳捕集接口:预留碳捕集与封存(CCUS)接口,未来可升级为零碳电厂。
战略意义:支撑“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安全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正加速推进煤电清洁化转型。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煤电清洁化改造率将超60%,超超临界机组占比提升至45%。此次投运项目为西南地区高硫煤高效利用提供了新路径,预计到2030年可带动西南地区淘汰落后煤电产能1200万千瓦,减少碳排放1.2亿吨。
总结,“该机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能源战略转型的里程碑。”“通过多能互补与智能调控,煤电从‘主力电源’向‘灵活调节电源’转型,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关键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