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午后,机器人概念股异动走强,成为市场焦点。驱动逻辑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迎来技术迭代的关键加速期,其产业化进程正从研发测试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前夜。作为融合人工智能与尖端硬件的终极形态,该产业即将步入商业化爆发的临界点。在此背景下,作为构成机器人核心关节伺服电机“心脏”的关键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体(钕铁硼),其需求预期正被彻底重塑,新一轮需求放量在即。
三大核心性能门槛推动材料升级
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需在极限空间内实现高功率输出和动态响应,对钕铁硼磁体提出极高要求:不仅需具备极高的磁能积和矫顽力,还需保持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以当前领先的机器人模型为例,单机磁材用量可达传统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1.5倍以上,若涉及多指灵巧手等精密结构,用量将进一步攀升。
在制造工艺方面,磁体需同时满足微型化、高输出和精密控制需求。目前国内领先企业已通过晶界渗透等技术,在降低重稀土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性能,成功实现小批量供货,契合机器人电机轻量化与高功率密度的要求。
认证体系方面,头部机器人制造商对磁材供应商实行长达数年的严格认证,构建了深厚的行业壁垒。已进入核心供应链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稳定的资源保障,已锁定长期订单,未来机器人磁材业务占比将持续提升。
人形机器人开启稀土需求新纪元
据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对高端钕铁硼的需求量将达到数万吨级别,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高位。若远期全球销量突破千万台级别,钕铁硼需求将再造一个高端磁材市场。
当前政策与技术形成双重驱动:国内首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即将发布,覆盖环境感知、运动控制等核心环节;产业政策明确2025年实现整机批量生产的目标。同时,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推动机器人向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场景加速渗透,头部厂商量产计划逐步推进,产业链进入订单兑现期。
核心企业从资源向技术生态演进
龙头企业凭借稀土资源储备和技术积累,持续扩大竞争优势。其中:
•资源型企业依托优质矿山,在配额管理背景下资源价值凸显,磁材业务通过技术升级持续提升附加值;
•技术型企业同时布局动力电池和机器人磁材领域,产能持续扩张,并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降低市场依赖;
•资源整合型企业正不断强化对南方中重稀土资源的控制力,随着镝、铽等在机器人电机中添加比例提升,其资源价值正在重估。
产业向高技术附加值与生态构建转型
高性能钕铁硼的技术突破正推动稀土产业从资源开发向价值创造转型。头部企业通过向上游延伸资源控制、向下游布局应用场景,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同时,中国在全球烧结钕铁硼产能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欧美正加速本土供应链建设,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技术标准、专利壁垒和生态系统构建。
结语: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正在重塑稀土永磁材料的价值体系。随着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多重驱动,高端钕铁硼需求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新周期。稀土永磁板块正展现出类似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成长逻辑,或将成为重塑高端制造格局的重要力量。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