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至8月,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突破,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20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增幅均超12%。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产销量均超960万辆,市场渗透率攀升至45.5%,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出口领域同样传来捷报,前八个月汽车出口总量达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更以87.3%的同比增速领跑全球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政策支持、技术迭代与产业生态优化共同推动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两新”政策(新能源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持续发力,叠加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等激励措施,有效激活市场需求。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最高达6000元,直接拉动区域销量增长15%以上。消费端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5.2%,创历史新高,其中纯电动车型批发销量同比增速达38.5%,插混车型则因技术成熟度提升实现稳步增长。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的需求,其核心材料体系与有色金属行业形成紧密关联。从动力电池到驱动系统,从车身结构到充电设施,有色金属在新能源车全生命周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动力电池材料:锂、钴、镍的核心战场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的“心脏”,其正极材料高度依赖锂、钴、镍等有色金属。以三元锂电池为例,镍含量提升可增加能量密度(如NCM 811电池镍占比达80%),而钴则用于稳定材料结构,但受地缘政治影响,刚果(金)钴矿供应稳定性成为行业隐忧。磷酸铁锂电池虽减少钴用量,但锂需求仍持续攀升,2025年全球碳酸锂消费量预计突破60万吨。
导电与轻量化材料:铜、铝的技术迭代
电机和电控系统依赖高纯度铜材,永磁同步电机每千瓦用铜量约0.1kg,800V高压平台车型铜用量较传统车型增加40%。镁合金、碳纤维等新材料也在车门、底盘等部件逐步渗透。
稀土与稀有金属:永磁电机与储氢技术
永磁电机需钕铁硼稀土材料,每台电机消耗稀土约3kg,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7%,但分离技术壁垒导致高端磁材供应受限。氢燃料电池车则依赖铂族金属催化剂,单车铂用量约20克,尽管技术降本使用量缩减,但氢能重卡普及可能引发需求反弹。
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硫化物、氧化物)研发加速,可能重塑锂需求结构;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将缓解锂资源压力,但其铝基负极仍需有色金属支撑。此外,光储充一体化设施对铜需求激增,单站用铜量可达10吨,推动电网侧材料升级。
新能源车与有色金属行业的深度绑定,既是技术驱动的必然结果,也倒逼着资源开发模式与供应链韧性的革新。
【仅供参考,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