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62.5GWh同比大增32.4%,磷酸铁锂以82.5%占比强势领跑,出口同比增长35.7%彰显全球竞争力。从锂钴镍开采到新能源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正重构“资源-材料-制造-回收”全链条,驱动铜铝轻量化、储能基建、电池回收等千亿级市场扩容,金属需求呈现“总量跃升+结构分化”新格局。
9月11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2025年8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
动力电池装车量62.5GWh,环比+11.9%、同比+32.4%,其中磷酸铁锂占比82.5%达51.6GWh,环比+14.8%、同比+47.3%;三元电池占比17.5%为10.9GWh,同比-10.0%。1-8月累计装车417.9GWh,同比+43.1%。
销量方面,动力及其他电池总销量134.5GWh,环比+5.7%、同比+45.6%,动力电池占比73.5%达98.9GWh,环比+8.5%、同比+44.4%。1-8月累计销量920.7GWh,同比+58.2%。
出口端,动力及其他电池合计出口22.6GWh,环比-2.6%、同比+23.9%,动力电池占比66.6%为15.1GWh,同比+35.7%。1-8月累计出口173.1GWh,同比+48.5%。
动力电池发展将拉动多行业升级与金属需求增长:
行业维度
上游资源链:锂/钴/镍/铜/铝等金属开采与加工(如智利锂矿、刚果钴矿、印尼镍矿),正极材料(三元/磷酸铁锂)、负极材料(石墨/硅基)、电解液(六氟磷酸锂)、隔膜(聚烯烃)生产,以及电池结构件、导电剂等配套产业。
中游制造端: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如高镍三元、固态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子电池协同增长。
下游应用层: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商用车)、电网储能、5G基站、电动工具等,带动充电设施、电网改造、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材料再生)及二手车市场。
配套服务链: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检测认证、物流仓储及国际贸易(如海外建厂、出口认证)。
金属需求特征
核心金属:锂(三元/LFP正极)、钴(三元稳定剂)、镍(高镍三元)、铜(结构件/连接线)、铝(外壳/轻量化),磷/铁(LFP正极),石墨(负极),稀土(电机磁材)。
技术驱动分化:高镍化(NCM811/NCA)推高镍需求,无钴化(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减少钴用量,固态电池增加锂/镍/固态电解质需求,钠离子电池部分替代锂但总量仍增。
区域依赖性:锂(澳/智)、钴(刚果金)、镍(印尼/菲)资源集中,中国主导加工(正极/电池),欧美强化本土供应链(IRA法案)。
增长逻辑与挑战
需求侧: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中国超40%)、储能爆发式增长(电网/户储)、消费电子升级,驱动动力电池需求向TWh级跨越。
供给侧:资源端扩产周期长(锂矿3-5年),加工端技术壁垒(高镍正极/隔膜),回收端成熟度待提升(2025年全球退役电池超100万吨)。
风险与机遇:金属价格波动(锂价/钴价)、地缘政治(资源出口限制)、技术迭代(固态电池量产),同时倒逼循环经济(回收率95%以上)、绿色制造(零碳工厂)及多元化布局(镍/锂/钴协同)。
综上,动力电池发展将重构全球产业格局,推动“资源-材料-制造-回收”全链条升级,金属需求呈现“总量增长+结构分化”特征,需关注技术路线、政策导向及供应链韧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